小作坊高价“扫货”白名单企业“难吃饱”
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发现,随着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退役潮,慢慢的变多公司开始布局回收业务,大批小作坊也涌入其中,通过畸形高价抢货,导致规范化回收占比少,部分手工暴力拆解更潜藏诸多安全和环保风险。
记者近期调研发现,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下,动力电池回收能力近年来快速提升,但也出现无序膨胀现象,规范化回收占比少,多数流入小作坊,一些粗放拆解潜藏巨大安全隐患和环保风险。
江苏、河南等地回收企业反映,2022年锂电池回收价格暴涨,各方企业加速涌入回收赛道。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8年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只有近2000家,到2022年已突破4.2万家,涨幅超20倍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,加上不规范的小作坊、贸易商,电池回收相关机构数约有10万家。
记者查询工信部网站发现,截至目前,符合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》的企业名单(简称“白名单”)已发布五批,共计156家。一家白名单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,按照目前的退役量,白名单企业数都已略显“过剩”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白名单不具备强制排他性,非正规企业通过挂靠或者不合理的高价“抢收”退役电池,规范企业受成本限制,在竞争货源过程中反而处于劣势,劣币驱逐良币,导致大量动力电池流入不规范的回收企业甚至小作坊。
“每个月参加几次投标,一年多来很少中标。一些小作坊出价总比正常成本价高约10%。”河南一家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,公司虽进入白名单,但今年只能暂时停产。“加价收到货也是亏,不划算。”
华东一家白名单企业研究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公司在2015年前后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,即使地处新能源汽车集聚的长三角地区,一些小作坊“抢收”对正常渠道回收影响也很大,尤其是2021年以来,正规回收企业“吃不饱”现象较为普遍,有的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50%。
多位业内人士提醒,部分小作坊畸形高价抢货不仅扭曲回收市场秩序,更潜藏安全与环保风险。一位知情人提供的多段视频显示,零星的几台小型切割机旁,数十位工人徒手“暴力拆解”,看不到环保和消防设施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一些小作坊弄个门面房,随便找几个人,配上剪刀、锤子等工具就能干,现场存在起火爆炸风险。
回收渠道乱象丛生之外,后端处理同样面临难题。有专家觉得,对于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仍比较高、性能较好的退役动力电池,梯次利用到电瓶车、工程机械设备,理论上可行且必要。然而,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名誉理事长陆金龙等表示,近年来各地储能设施和电瓶车锂电池发生的火灾,多是使用了梯次利用的电池。怎么样才能做好梯次利用,亟待有关部门作出规范。常州厚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怀栋说,一些厂商快速迭代动力电池技术,未最大限度地考虑后端处置,也给回收公司能够带来巨大挑战。
首先是相关法规不健全,政策执行异化。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》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梯次利用等企业通过自建、共建、授权等方式建立回收服务网点。然而,在实际执行层面,回收机构的门槛比较低,主要看价格,网点申报成功后是否规范运营,未受到严格监管。
记者调研发现,一些地方针对回收渠道混乱现状,缺乏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或配套处罚条例。同时,现有政策未对退役动力电池转移渠道做强制规定,导致小作坊经常能以畸形高价抢到货源。
其次,梯次利用经济性较差,缺乏统一安全标准。我国鼓励退役动力电池在基站备电、充换电等领域开展梯次利用,但受技术相对不成熟等因素制约,梯次利用总体尚处示范应用阶段。多家从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经营主体介绍,随着原材料价格下降,新电池库存多、价格低。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拆解、检测、重组,如何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降低处理成本,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。梯次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也较难排除。有业内的人表示,不少退役动力电池来路不明,容易存在内部短路、电解液泄漏等隐患。陆金龙透露,由于梯次利用无强制安全标准,再利用缺乏规范,导致相关这类的产品容易出问题。
此外,再生利用主流工艺易生污染,生产者责任制未落实。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顾一帆介绍,目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主流回收方法的工艺流程冗长,产生大量铁铝渣等废弃物,尚缺少经济合理的利用技术及工程方案。
多位受访者称,由于不少制造商没有落实生产者责任制,不一样的品牌、不一样电池的残值评估缺乏一致性,精细拆解难以实施。顾一帆透露,我们国家社会源回收动力电池组分、结构、尺寸复杂多样,生命周期数据库覆盖率不足。未来,我国动力电池出口恐将面临诸多壁垒。
受访业内人士建议,推动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制落地,升级现有溯源管理手段,加强回收利用产业链企业信息共享,严格准入门槛和资质要求。
一位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建议,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落实,采取“预押金制”“送旧换新奖补”“绿色积分”等激励举措,鼓励消费者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协同治理。主管部门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互通、共享,对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建立刚性约束制度。
同时,严格回收企业市场准入。对部分有基础的小作坊,提升技术、办理手续,纳入管理,推动其走向正规化;对基础条件差、无提升意愿的小作坊,劝导整合或关停;对违法违规的小作坊,依法予以取缔。多位业内人士建议,提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资金、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等资格要求,建立动态化、可退出的企业信息公开机制,健全市场信用体系。
针对当前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,顾一帆建议,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,提高正规回收比例与逆向物流综合效率,可在京津冀、粤港澳、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建立数字化、规模化的回收利用体系。王怀栋建议,要和高校共建新能源循环利用研发平台,与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建重大创新平台,全链条提升锂资源利用效率。